News and information
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截至2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陶岔渠首入总干渠水量突破5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来黄河一年的水量,工程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 据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勇介绍,全面通水以来,通过实施科学调度,中线一期工程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攀升至90亿立方米。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印发了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目标。同时,《总体方案》坚持流域一盘棋思想,突出太湖流域治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分区分类推进保护和治理,提出了五个方面主要任务。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7月9日通报了2022年1—6月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环境空气状况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6%,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4.1%。但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O3浓度为1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3%;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优良天数比例同比分别下降5.4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分别上升2.9%和4.3%。
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机制,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实现节能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详情如下: 安徽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我国新污染物治理起步较晚,工作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面临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科技支撑、资源配置等诸多不足和短板。这其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国家和地方新污染物治理的监督、执法和监测能力建设”尤为重要。 那么,目前新污染物监测基础如何?现有监测网络是否满足新污染物监测要求?尚存哪些难点?记者近日采访了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相关负责人。
在6月5日上午举办的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以更高的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实施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车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流域海域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八个标志性战役。
污泥解体主要征兆有岀水水质非常浑浊、透明度下降、污泥破碎、絮体细微化等。可采用量筒进行观察,污泥絮体在量筒中与上清液没有清晰可见的界面,就可以判断污泥已经解体。 污泥解体的直接危害表现在出水无法达标排放。若不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控制,待活性污泥丧失活性后,曝气池将失去其净化功能。
全国330多万个固定污染源全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排污许可环境监管实现了全覆盖。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12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介绍了这一情况。 他表示,排污许可制度是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排污许可改革持续推进,排污许可制度纳入多部法律。国家发布实施了《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制定了分类管理名录,发布76项排污许可技术规范、45项自行监测指南。 目前,全国330多万个固定污染源全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其中核发排污许可证35万余张,实行排污许可登记294万多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6000多张,实现了排污许可环境监管的全覆盖。对40多个排污量比较小的行业,将环评登记与排污许可登记管理合并,减轻企业的负担。 相关部门还建成全国统一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出台排污许可证电子证照标准,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程网办。 2021年,各地共查处排污许可案件3500多件,罚款超过3亿元。生态环境部近期公布了一批排污许可典型违法案件,以引导企业守法,指导基层执法。 叶民表示
5月11日,由我司负责的西湾泾河河岸生态系统恢复及养护技术服务项目,历经近6个月的奋战实施,顺利通过验收。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5月12日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取得了一些成效。 下面,介绍一些主要的亮点内容。 一是夯实党政主体责任方面。中央和各省分别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清单,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向同级人大、省级政府每年向国务院报告生态环境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党中央对省级党委、政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进行考核,开展并持续深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省也建立了省级环保督察制度,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落实。 二是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方面。“十三五”以来,先后制修订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13部法律和17部行政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的执法检查,基本完成全国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加大惩戒力度,形成高压态势。
5月6日上午,南京扬子国资投资集团主要领导与中信环境技术集团主要领导到南京国兴环保产业研究院开展技术交流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和重大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 通过数字地球从太空遥望,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最新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625.6平方公里,相比10年前增加了近220平方公里,相当于增加了34个西湖的面积。昔日大片的沙地,如今已经被水淹没,变成了湿地。
2022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设立的节日,旨在提升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并鼓励所有人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提倡绿色低碳生活。 世界地球日发展至今,已覆盖全球192个国家,每年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投资我们的星球”。界面新闻联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绿发会\\\"),策划了一场专题推广和主题传播活动,确立主题为“投资地球,一起来”。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正提速加力。国家层面强调加快推进,地方层面也相继出台治理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业内看来,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空间巨大,已成为农村环保市场新赛道。应加强政策引导并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近日,经济参考报就此话题对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E20环境平台水业研究中心负责人/首席行业分析师井媛媛以及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冒建华进行了采访。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正提速加力。国家层面强调加快推进,地方层面也相继出台治理时间表和路线图。
自2021年12月开工以来,历经3个月时间,由我司中标负责的西湾泾河河床生态系统恢复及养护技术服务项目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